我为群众办实事
"全链条"重塑
重度肥胖患者"心门"
《健康报》专题报道
主动脉瓣如同心脏向全身供血的“单向阀门”,随着年龄增长,瓣膜可能钙化、僵硬,导致开口面积缩小,引发心绞痛、晕厥甚至心力衰竭。主动脉瓣重度狭窄(AS)在老年人群中常见且致命,存在AS合并重度肥胖(体质量指数≥40)和慢性肾脏病等高风险因素患者对传统外科手术耐受性不佳。
近年来,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(TAVR)凭借微创优势成为这类患者治疗的首选,但为肥胖患者手术,医务人员面临麻醉风险控制、呼吸管理及代谢调控等巨大挑战。我国肥胖人群AS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.3倍,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40%。TAVR团队需整合心脏、麻醉、呼吸、营养等多学科力量,构建“评估—干预—监测”全链条管理体系。
展开剩余75%01.
当肥胖遭遇“心脏门禁”
62岁的张阿姨被顽疾缠身10年之久,每走几步便气喘吁吁,夜间频繁被憋醒,甚至无法平躺入睡。经诊断,她的心脏“大门”(主动脉瓣)因严重狭窄近乎被“卡死”,瓣口面积仅为0.86平方厘米(正常为≥3平方厘米),导致其血液流通严重受阻,随时面临猝死风险。
更棘手的是,张阿姨体重为120千克,体质量指数达44,同时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。传统开胸手术对她而言风险极高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多学科团队以“不开胸”的微创手术,为张阿姨开辟了“生命通道”。
02.
构建“三维防线”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、麻醉科、呼吸科等多学科团队,通过“评估—干预—监测”全链条管理,为手术成功打下基础。
一是术前评估,精准“排雷”。其中,心脏外科团队为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,确认其股动脉直径8.2毫米,符合TAVR入路条件;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(LVEF)为60%,心功能尚可。呼吸科团队为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,结果提示混合性通气障碍,术前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(CPAP)改善患者夜间低氧情况。麻醉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困难气道预测;胃超声显示胃窦横截面积为680平方毫米(正常情况<340平方毫米),提示存在胃排空延迟风险。
二是术中管理,微创技术与麻醉创新并重。手术中,麻醉科团队为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,避免呼吸抑制;实时超声监测胃内容物,动态预防反流误吸;采用经鼻高流量吸氧方式,预防诱导和拔管期缺氧风险;全麻期间根据血气结果设置呼吸机最佳呼气末正压(PEEP),避免肺不张;目标导向液体治疗,维持每搏量变异度<13%,避免心脏负担过重。
心脏外科团队经患者右侧股动脉植入29毫米自膨式瓣膜;利用经食道超声(TEE)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影像融合技术,确保瓣膜定位准确;以快速心室起搏(180次/分)减少患者瓣膜移位风险。
三是术后康复,“三重保障”促患者快速康复。多学科团队为患者进行术后48小时持续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,使其血氧饱和度>95%,预防肺不张;采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镇痛,避免阿片类药物导致患者发生呼吸抑制;术后监测肾功能,避免肾功能受累。
03.
从寸步难行到健步如飞
术后7天,张阿姨顺利出院。1个月后的随访数据令人振奋:张阿姨体重减轻3千克,腰围从112厘米缩短至104厘米;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8%,可自主爬两层楼梯;心脏彩超显示新瓣膜功能良好,峰值流速从4.95米/秒降至2.1米/秒。
“现在能一口气走一公里,睡觉也踏实了!”张阿姨的感慨,印证了在对其救治过程中,微创技术与多学科协作的显著成效。
尽管TAVR手术显著减少了肥胖患者的健康隐患,但肥胖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,包括心脏监测、体重控制、代谢干预、呼吸训练。
这例手术的成功,不仅展现了TAVR的技术优势,更凸显了多学科协作在治疗疑难病例中的核心价值。面对肥胖、高龄、多系统疾病交织的复杂患者,整合心脏、麻醉、呼吸等多领域专业力量,构建个体化、精细化的围术期管理体系,是突破治疗瓶颈、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。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与协作模式的不断完善,更多“不可能”将变成“可能”,最终惠及患者。
原文刊载于《健康报》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